爱百科知识库 > > 育儿百科 > 如何管理好学前班幼儿,该教授什么知识,怎么教,有经验的教师传授传授吧 详细点

如何管理好学前班幼儿,该教授什么知识,怎么教,有经验的教师传授传授吧 详细点

来源:https://www.azjg.com 时间:2024-09-0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如何管理好学前班幼儿,该教授什么知识,怎么教,有经验的教师传授传授吧 详细点

1、认真迅速地盥洗,节约用水,不把地溅潮。

2、有良好的进餐习惯,饭后主动收拾餐具。

3、有良好的午睡习惯;起床后独立地整理衣服;女孩会梳短发。

4、注意个人卫生,会自己洗手帕。

5、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运动时注意安全,疲劳时注意休息,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等。

6、知道刷牙时不用手摸,不用舌舔。

二、幼小衔接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一)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1.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更要耐心。讲道理时我们要把握两点:首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幼儿讲清

楚。其次,要具体,讲明白。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一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如

早上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时要向对方说“对不起”;离园时要与老师和小朋友说“再见”等。

3.榜样教育,巩固形成

幼儿在活动中,常会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等现象。对此,教师采取的

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这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二)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1.课程生活化,活动游戏化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在三岁—六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

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

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

2.鼓励为主,少施惩罚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

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

3.态度温和,切忌粗暴

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

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三)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孩子

家庭既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

离不开家庭的熏陶。道理很简单,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

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为了使家园教育同步,我们注重引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要求父母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让

幼儿在这样温馨的家庭中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求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幼儿从小萌发爱整洁,爱护物

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再者,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以此来巩固良好行为习惯。

三、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幼儿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孩子的年龄大多在四到五岁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的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孩子的生活范围小,生活经验少,对于许多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缺乏了解,又加上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周围的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能很好的和同伴一起交往,有的孩子却不受欢迎,而不能同小朋友一起玩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家长在孩子的成长时期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培养计划,通过观察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过多的放在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上,他们宁愿抽出大量的时间陪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也不会让孩子去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快乐的玩耍,在家长看来孩子会画画、会背唐诗、会作数学题就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但是家长们没有看到,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正是让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由于孩子缺少和同伴的交流沟通,出现问题时只会采用他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考虑问题时只会从自身出发,而不考虑同伴的想法,这就让孩子在出现问题时不会与同伴很好的交流。

三、有效的教育,长期的坚持

(一)教师要善于当一个观察者

鲁迅说过:“童年是一部充满良知的天书,只有读通,读懂,读透它,方能造就它。”孩子就是这部书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的身上会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教师作为这本书的阅读者,只有用心去细细的品读,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就拿孩子和同伴之间的交往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自主意识强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这是因为孩子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自我意识发展起来了,但自我的发展意识与其较低的思维判断水平和能力形成了矛盾,对语言的理解力有限,听不懂语言或者不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在他们的身上往往表现对于任何事情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好的,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不正确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发现让孩子任性的原因是什么,是对别人语言的不理解还是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我们才能在尊重孩子个体发展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能健康成长的成长。

(二)教师要善于当一个引导者

教师作为孩子行为的引导者,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语言是贯穿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当孩子有交往的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搜寻记忆里的词汇和句子,并尝试着进行表述。为此,我们要充分的运用语言这一特性,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读物,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中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你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同伴也是孩子观察学习的榜样,孩子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是由于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当,使交往无法继续,甚至出现打架等不良行为,因此,我们要教幼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坐”、“您好”、“你先玩,我后玩”、“我们一起玩”这些神奇的话很有效,其次教幼儿学会等待、轮流、分享,在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遇到困难、矛盾试着自己解决,教师对能较好与同伴交往的幼儿,及时的给予肯定、鼓励、用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的点头激发其他孩子向他们学习的动机。

1、引导孩子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

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儿童需要与同伴交往,此时他们最感痛苦和忧虑的是大家都不愿理睬他,倘若没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会为自己不被同伴接受出现紧张不安的焦虑现象,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孩子感觉到在幼儿园有这么多好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逐渐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

2、让孩子学会互相帮助,感受交往的乐趣

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时,还不会去关心同伴,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还要讥笑他,这样会让一些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压力。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可以开展集体活动——《我的朋友》,让孩子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了解同伴的喜好,兴趣,怎样处理与同伴之间发生的争执,怎样与同伴分享快乐等,对于生病在家的孩子,教师可以组织孩子用打电话等方式进行慰问,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从中发现互相帮助的乐趣。

3、开展适当的活动,培养交往能力

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我们可以创设和提供丰富适宜的活动区域和玩具材料,支持孩子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也可以鼓励孩子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图书到幼儿园来与大家分享。同时结合游戏是满足孩子身心发展需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良好途径这样一个特点,让孩子参加到游戏活动中来,孩子通过与伙伴在游戏中的互动交流,能很好对某些问题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的共识,进一步培养了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是否善于交往,能否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的关系对于孩子一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人、物、时空等各种因素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用多样的方式激发孩子的交往兴趣,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让他们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最近更新

育儿百科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