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百科知识库 > > 育儿百科 > 如何面对孩子缠人

如何面对孩子缠人

来源:https://www.azjg.com 时间:2024-05-2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如何面对孩子缠人

宝宝之所以会哭闹、发脾气是由于他缺乏安全感,是他和熟悉的人分离时产生的一种不适应行为,是一种焦虑的表现,我们称之为分离焦虑。

一般情况下,宝宝五六个月时会认为物体看不见了就等于是完全消失,必须看到物体或人存在时,才能安心;7个月时发展为依恋父母,建立亲密关系;到2岁时,分离焦虑会渐减轻,开始摸索环境发展自我独立能力;3岁时,分离焦虑逐渐消失。2岁宝宝有分离焦虑属正常反应,父母应加以正确引导:

1。在有监护人的情况下,让宝宝学习自己玩。

2。父母与宝宝建立信赖感,这样宝宝性格也会更独立。

3。不要恐吓宝宝,“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此类的话会加深宝宝的忧虑、不安全感。

    孩子缠人本是一种满足需求的正常表现,大多出现在半岁到一岁半之间。这个年龄的幼儿正处于学习爬行、走路的阶段,需要借助别人的拥抱来移动身体,所以常会吵着要人抱。

理智上父母都能理解孩子缠人、想要被人拥抱的心理需求,只是他们被孩子缠得太紧时,免不了会有逃脱的想法。传统的育儿观念认为,不要太满足孩子要人抱的需求,否则孩子日后会养成依赖的个性。

许多研究证实:婴幼儿阶段依恋关系的满足(幼儿与照顾者间的亲密关系),是孩子对他人产生信任感的基础,也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所在。因此,您不妨接纳孩子在这阶段的缠人行为。

面对缠人的小宝宝,父母首先要满足孩子缠人的需求,否则您会发现,孩子的需求越得不到满足,就会越强烈地表达需求,哭闹的情形没完没了。

其次要逐渐转换亲子间相处的方式。抱孩子不是唯一让孩子感到满足的方法。在这期间,妈妈有必要为孩子调整个人的作息制度,或是改变家事处理的步骤,尽量多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玩玩具和肢体活动,或是为孩子讲讲故事、唱唱儿歌,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这样一来,您会发现,孩子在充满安全的环境中,能放心地去探索环境中的其他事物,缠人、要人抱的问题就会随着成长而逐渐消失。

二、养儿防老,是不是过时的育儿观

是过时的育儿观。

三、刚出生的宝宝有必要绑胳膊绑腿吗

导语:宝宝刚一出生,就被绑手绑腿,这种做法肯定对宝宝的健康不利,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绑手绑腿对刚出生宝宝的影响

1、限制宝宝身体发育

绑手绑腿不仅限制了手和脚,而且还限制了宝宝的胸廓运动。既限制了宝宝心肺功能的发育,也限制了宝宝全身的发育。

2、妨碍宝宝大脑发育

感知是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绑手绑腿恰恰让宝宝减少了获得感知刺激的可能性,妨碍大脑正常发育。

3、引发宝宝皮肤疾病

绑手绑腿的方式,使包裹变得不透气,很容易令宝宝出现尿布疹、脐炎、褶皱处糜烂等症状。

4、造成宝宝髋关节脱位

在解开被绑的包裹,拉直宝宝的腿时,稍不注意就会造成髋关节脱位,而且不易发现,等到站立和走路的时候再发现孩子跛行,为时已晚。

5、导致宝宝体温过高

刚出生的宝宝,体温调节功能不够健全,过厚过严实的绑手绑腿会造成散热困难,导致宝宝体温过高。

包裹刚出生宝宝的正确方式

1、使用睡袋

用婴儿睡袋来包裹新生儿是最简单、最好用、最科学的方法。在包裹前给新生儿穿上纯棉的衣服,裹上尿不湿,然后放入睡袋,即保暖又方便。

2、使用包被

用包被来包裹新生儿,要把宝宝先放在包被的对角线上,然后再分别将两侧的包被角提起向内侧包住宝宝,最后腿脚部分多余的包被折回放到宝宝屁股下面。这样包裹后的宝宝,既能保持安静的睡眠,又可避免因包裹过于严实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重点提示:绑手绑腿的做法属于传统的育儿观念,给宝宝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养育宝宝,就体现在新手妈妈育儿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宝妈们要多多学习育儿常识哦!

四、什么是放养式教育,这种教育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

【英盛观察】

怕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染上“坏”习性,家长就把孩子锁在家中 “圈养”;放任孩子去疯玩,家长又担心从小缺少管教,太野蛮没教养。在“圈养”还是“放养”的育儿观念上,家长愁上心头。

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中,好像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要循规蹈矩;不为人先,不为人后……于是,多少家长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24小时监护。然而,教育专家指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

“圈养”之爱,择邻而居

高先生夫妻俩是上班一族,由于工作忙,没时间带孩子,小家伙大部分时间由保姆带,保姆每天都带孩子到院子里和一群小伙伴玩。孩子两岁,正是喜欢模仿的年龄,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染上吐口水、踢人等坏毛病。“家里没有人教孩子这些,肯定是在外面学坏了”,夫妻俩反应迅速:让保姆把孩子“圈”在家中玩。

古代孟母择邻而居,如今父母有过之无不及。专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时,关键是父母要多跟孩子在一起,告诉孩子对错。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总会学到坏毛病,但不能因此就不让孩子和其他同龄人在一起。有时候孩子学吐口水等,无非是想引起注意,倒不见得是“学坏了”。家长不去强调,反而没事。

有的早教机构还指出,“圈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溺爱,家长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于是,有的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出气而去邻居打架;孩子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就给孩子写“病假条”……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就这么成长了。

“放养”并非“放任”

“放养”确如家长们担心的那样会让孩子“放荡不羁”吗?一位父亲的教子经验让人反思。他儿子在两岁时,他曾尝试教儿子认字,一天教几个,全部可以记住。但孩子不知道学习认字的目的,所以放弃了这个“教学计划”。于是,他开始让孩子在外面野,每年假期专门送回东北老家乡下去“野”,打野仗,堆雪人,扔泥巴,爱干什么干什么,甚至学会乡下骂人的土话。现在孩子上学了,没有学坏,既不打架,也不骂人,仍旧是很爱学习的小神童。

其实,“放养”并不是不教养,有的家长把“放养”当“放任”,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打工赚钱的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概不闻不问……教育专家认为,在现代社会,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这都易导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问题儿童”。

亲近自然,科学“驯养”

早教专家认为,学龄前孩子的“任务”应该就是玩。“圈养”或“放养”都不利于儿童身心的成长。关键是要在玩中培养其规则意识,可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导。

专家认为,孩子从小应有自己的同龄人群体,不要仅仅成为大人的“玩物”和附属品;父母应该像高明的教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 “驯养”,才能塑造真正的“千里马”。

事实上,有专家提出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即自然教育,就是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身体,锤炼出了坚强的性格,培养了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让孩子渐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外一则:网友分享孩子放养之后的变化

第一,勇敢了。以前要让他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可费劲了,他总是扭扭捏捏,现在可以主动地给小朋友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还主动给小朋友唱歌。

第二,乐于帮助别人。他所在的幼儿班是蒙氏实验班,大家都知道,蒙氏教育都是混龄,一个班中有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他每天帮助比他小的同学洗手,午睡后,帮助小同学穿衣服,帮老师叠被子。从家里带糖给小朋友吃,以前,他可舍不得。

第三,懂礼貌了。老师告诉我,在幼儿园里,他碰到别班的老师会主动打招呼问好。老师蹲着的时候,他会帮老师搬椅子,嘴里还说:“老师请坐!”

第四,做事专注。他现在无论是看电视,还是写作业,或者玩玩具,都特别专注,即使在写作业的时候,旁边开着电视,他也象没有听见一样。老师也反应,他上课是最专心的一个,一直跟着老师(他们现在学习学前班的课程),而以前,他经常坐不住。

第五,生活习惯改善。他以前从不在幼儿园大便,非要憋回家来,搞得大便一直不太正常,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第六,独立性。他每天骑车上幼儿园,从我家到幼儿园有一公里的路程,路上要过一条五六十米宽的交通主干道。他已经可以自己去了。我还可以放心地让他到七八百米外的超市独立购物。

最近更新

育儿百科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