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百科知识库 > > 育儿百科 > 敲敲木头——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怎么回事?

敲敲木头——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怎么回事?

来源:https://www.azjg.com 时间:2024-06-1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敲敲木头——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怎么回事?

斯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心理学成果闻名于世。作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曾经被偶然地强化了一次、两次或者几次。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斯金纳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研究。研究采用的被试是8只鸽子。他首先连续几天喂这些鸽子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同时增加强化的效果。然后,他把鸽子放进一只箱子(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斯金纳箱)。箱子里有食物分发器,而且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便自动放出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每隔15秒它都将获得一份食物,或曰奖赏,即强化。

之后,他让每只鸽子每天都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也不作任何限制,但会由两个独立的观测者(避免人为主观误差)来观测记录鸽子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两次食物放出期间的行为表现。

最后,斯金纳归纳分析了这些记录。他发现,鸽子们在食物发出之前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些古怪的行为,并由于食物的出现而被固着下来。有的鸽子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有的鸽子反复地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还有的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到左大幅度地摇摆。鸽子们表现得这些行为好象会产生食物一样。也就是说,它们变的迷信了,迷信这些动作会给它们带来食物。

随后,斯金纳选了那只摇头的鸽子继续实验。他把两次投放食物的时间间隔慢慢拉长到1分钟。这时,他发现,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在两次强化间的1分钟内,这只鸽子竟像是在表演一种舞蹈,他称之为“鸽子食物舞”,那是一种典型的迷信行为。

最后,实验要消除鸽子的这种迷信行为。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食物,也就是强化不能再出现。这样,迷信行为就会逐渐消退,直至完全消失。然而,让人惊奇的是,这只“跳舞”的鸽子在迷信完全消退前的这种反应次数竟超过了1万次。

斯金纳由此认为,这一实验证明了一种迷信。鸽子行为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间的因果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解释这个结果时,斯金纳还举了打保龄球的例子,因为他发现有些打保龄球的人扔出球后,球在球道上滚动时他还在转动胳膊,似乎这可以控制球,但是,这些动作并不真能对沿着球道滚动的球起作用。

不过,斯金纳补充说,打保龄球的人转动手臂与球的运动方向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当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之后,掷球者的行为虽然对球没有影响,但球的运动却对掷球者有反作用。换句话说,有时候球可能碰巧沿着掷球者身体移动的方向运动,球的运动及其全中或补中的结果偶然强化了掷球者的转臂行为,使掷球者相信他的转臂是有用的,从而使这种迷信得以保持。

斯金纳这个研究成果没有引起多大的争议,并慢慢成为迷信心理方面的一个经典研究。或许有人会认为,用鸽子来做被试是欠妥当的,那么,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列维斯基设计的一个实验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他们用人来做被试的一个实验同样证明了人类是多么的容易形成迷信行为。

二、请问谁对斯金纳对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有所哪些,谢谢。

斯金纳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用一句话总结他的突出贡献就是为实验性的分析行为,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程序。作为行为主义代表,他并不是第一个探讨行为强化的心理学家,在他之前,有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桑代克的刺激反应联结。但是斯金纳从狗分泌唾液的非条件反应刺激过渡到小鼠按压杠杆的条件刺激,更揭示无目的行为的强化机理。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程序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研究学习规律,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包括正强化与负强化,行为的消退规律和惩罚等。

PS:最经典的实验就是斯金纳操作箱,可上网查。

——————————————————信息来源:《心理学与生活》

三、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

1 培养卫生习惯的原则

1.1 根据孩子各年龄期神经、精神发育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1.2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必须一致,以免引起孩子心理紊乱。

1.3 对孩子的尝试成功与失败应正确对待,尝试成功了,要给予表扬、鼓励,并提出新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尝试失败了,不要批评指责,不要埋怨,应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鼓励再次尝试。

1.4 对孩子出现的抗拒性心理,应正面引导,不要强迫命令。

1.5 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它需要经过成人长时间的培养与教育才能养成,一定要反复,要持之以恒,不要急于求成。

2 培养卫生习惯的方法

2.1 榜样法———教师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天性好模仿的幼儿来说,不管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只要是直观形象的,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首先成为他们最易跟从模仿的对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为此,我们首先从教师自身的生活习惯抓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幼儿的表率。在个人卫生方面,杜绝了留长指甲、饭前不洗手、用脏手抓东西吃、吃东西后不漱口等陋习;在保持外部环境卫生方面,也注意到了乱丢果皮纸屑及随地吐痰的不良影响,都牢记把垃圾扔入箱、吐痰入盂,过去常有倒剩菜剩饭的现象也不见了,操场上带班活动后乱丢的器械也能及时整理好。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教师们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影响着幼儿,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2 生活体验法———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体验讲卫生的重要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长期坚持,潜移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纲要》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包括常规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常规习惯的培养尤应渗透在一日社会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在日常社会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在盥洗之前,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进餐时提醒他们不挑食,桌面、地面不掉饭菜,保持清洁;饭后记着漱口,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注意动作轻、说话轻,按时睡觉、起床,不要影响到他人,游戏手工时,把碎纸屑扔入纸篓,活动结束后自己整理教、玩具,锻炼后不猛喝开水等。在各种活动中,使幼儿通过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坏习惯造成的坏处进行对比,亲身体验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2.3 行为强化法———以斯金纳行为理论为依据,运用“评估表”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养成的强化训练。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和动物总是自动出现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凡未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下降,以致消退。这一强化原理对于我们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有了很大的启发。

在行为强化法中,我们首先是依据“教师观察评估表”(附录一),理出幼儿当前较欠缺的卫生习惯,然后幼儿针对性地开展行为强化训练。

比如探索实践前期,幼儿“扔垃圾入箱”的行为表现不够好,我们就在当前一段时间进行了“扔垃圾入箱”的强化训练。首先是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可以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如玩滑梯、体育游戏等)为强化物,然后教师公布强化训练评估表(附录二),以粘贴红五星的方式记录幼儿每日的表现,有“扔垃圾入箱”行为的当场贴红五星一个,当红五星累积到5 个时,即由配班教师带领游戏一次。当然,强化物也是有所变化的,总之,要选择对幼儿来说很有兴趣的事物或实物来作为强化物,这样强化才能成功。

最近更新

育儿百科排行榜精选